佛学入门

拒绝皮草专题之编者按

1970
01/01
08:00
评论

拒绝皮草专题之编者按

一双真皮毛制成的鞋子相当沉重

在对待动物生命的问题上,动物保护主义者、环境保护主义者、素食者以及宗教人士共同接受的一个概念就是人道主义,即使是那些人类中心主义者,对于人道主义这个基本前提也是能够接受的。

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西方的人道主义概念更多地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这很容易被演化成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对来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概念,其超越性与包容性都比较强。《礼记》云:“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周易》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都是讲人与人的相处之道。而《中庸》中:“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一字,有成己成物之义,亦即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旨,则将“人道”扩展至“成物”、“爱物”的范围,也就是现代社会中所讲的“博爱”。

博爱就是爱心的扩大,是成就大我、与外境和谐相处的大道。不同于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者,他们把万物,把大自然当作自己可以随意取夺的资源,成就的是利己、功利的人生观,最终会造成人与外物,以至人与人之间的严重冲突,现代社会中人类所面临的种种窘境已经证明这条路通向的是痛苦与黑暗。从这个角度来讲,人道主义的正确内涵应该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是人类克制物欲冲动、规范自我行为的准则。具体到与动物的关系上,那就是《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所说的:“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与儒者的恻隐之心相比,佛法的慈悲心是建立在佛陀对法界实相的真实观察和体悟的基础之上,是一种摄众生于自体,以众生之苦为己苦,生起哀伤之心的大慈悲心。《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七云:“慈悲是佛

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