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

古寺古茶守禅音

1970
01/01
08:00
评论

古寺古茶守禅音

感通寺品茶 资料图

每日退食无一事,旋在树下支风炉。

感通寺吃茶的历史可谓久矣。寺内设有“茶堂”,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寺院里还设有茶头,专事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给过往的百姓惠施茶水。

晚年住锡大理感通寺的担当和尚有诗、书、画“三绝”的称誉,在感通寺曾写下多首茶诗。其一首“叶榆令许思舫衙斋试茶”就令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窥见感通寺吃茶的风雅与大理地区的吃茶风俗。

“君不见,苍峰缺一胡为乎,只为天炎雪不枯。莫怪一方有冷癖,万里遥来宦叶榆。叶榆六月暑狱酷,幸有积雪与人沽。每日退食无一事,旋在树下支风炉。买雪必买太古雪,其雪洁白无点污。雪爽不得茶来点,谁识江南佳趣殊。江南清客手亲制,留与高雅不时需。一两二两安敢望,得将撮尔胜醍醐。烹之有法皆有器,然后方称陆羽徒。对酬只许三四座,以我参之韵更孤。得不一饮一嗟吁,西巡所剩无几多。不觉倾来只半壶。半壶半壶复半壶,何劳为我太区区。此半已是半之半,可不几连壶也无。主人不必嘴卢都,交情若也真能淡,是水吾当饮一瓢。”

苍山终年积雪,是故大理的老百姓有“买雪”的习惯。炎炎夏日,有人从苍山顶上采下冰雪背到大理古城里叫卖,淋上糖水做冷饮,亦可供人煮茶之用。“买雪必买太古雪,其雪洁白无点污。”说的就是买雪烹茶的韵事。 “烹之有法皆有器,然后方称陆羽徒。”担当和尚不仅吃茶要用苍山之雪,亦知烹茶的方法与器皿的重要。

“对酬只许三四座,以我参之韵更孤。”两句写尽了吃茶的境况与韵味。三俗话说: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个得味。三四个人对饮,是最为恰当的吃茶氛围。而以“我”参之,就是一人品茶之神韵的“得神”之时。此一诗写尽了大理的民风、吃茶习惯和吃茶的方法和选择器物的重要,担当和尚对茶事可谓熟稔于心。“每日退食无一事,旋在树下支风炉。”吃茶确是当年感通古寺里的寻常事。

担当,俗姓唐,名泰,字大来,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3月出生于云南晋宁。曾结茅鸡足山,“息机养静,十年览藏,十年面壁。师素工书翰,得董玄宰家法,画不取似,有笔外意。” 晚年居于感通寺以诗画传禅说法,卒于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10月,享年八十岁。担当和尚晚年常住感通寺,“宦游叶榆者,无不就寺谒师,师不避客,报谒如常礼,惟绝口不及世事,词色蔼肰,无诗僧相,并无禅师相。” 因仰慕杨升庵的品学,担当和尚重修了“写韵楼”作为自己的住所,感通寺也留下了“龙女奇花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的千古佳话。根据记载,我们得知:担当自幼颖悟,13岁补博士弟子员,善为文,尤工诗赋。天启年间(1621一1627),担当以明经赴京应试不第。于是遍游南北,纵览名山大川。并学诗书画于董其昌、陈眉公、李本宁诸大家门下,刻苦发愤,学业精进,在诗、书、画方面显出才华,受到名家赞赏器重。

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董其昌曾称担当的诗“温敦典雅,不必赋帝京而有四杰之藻,不必赋前出塞而有少陵之法”。天启年间曾任布政使李本宁评价担当:“清而不薄,婉而不伤,法古而不袭迹,卑今而太吊诡”。文学家和书画家陈眉公在赏读担当的扇面画后,也称担当“灵心道响”,为“当世奇男子”。

后来,担当的母亲年老,担当便结束云游归家奉养。在路过浙江会稽显圣寺时,担当入寺参百门湛然禅师,得禅师面授禅理。担当回到家乡后,“乡人以担当学行兼优,荐为选贡,担当辞不受选,缴还荐书,抛弃科举功名,致力于诗、书、画,成为一时名士。担当尤善草书,后人评点其草书有唐代怀素的风骨”。

担当的母亲去世时,也正是明朝灭亡之时,担当的一腔悲慨无所寄托、抒发,于是慨然离家,先参水目山无住和尚受戒律,后在鸡足山宝莲庵建“罔措斋”养静参禅,深研佛理,十年面壁,高卧山中,偶尔来往于鸡足山与点苍山感通寺之间,与蒙化陈翼叔、浪弯何稚元、剑川赵云升及福建许鸿、歙县江蛟等交游唱酬。最后终老感通寺,葬于寺后的半山。

担当的诗、书、画有“三绝”的称誉。他晚年的狂草,行笔放纵老辣,跳动飞跃,画风也逐渐步入高古。担当的诗句、楹联充满了禅机,分布于云南的各处。昆明筇竹寺罗汉堂处悬挂着一副楹联:“托钵归来不忘钟鸣鼓响,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就是担当和尚为大理鸡足山感通寺厨房僧侣撰写的。感通寺还有多处和尚书的牌匾,其中一方“一笑皆春”悬在檐下,与古茶树遥遥相应。

和尚又有一首《赠茶仙》:“好茶如酒亦神仙,名姓须将杜老传。谱入饮中成第九,纵虽不醉也飘然。”将吃茶之快意描绘得酣畅淋漓。

古寺古茶守禅音

感通寺采茶 资料图

古茶守禅音

我的父亲曾在七十年代拜访感通寺曾在雨中拜访感通寺一探古茶,与当时的当家大和尚吃茶话茶,拍摄下灰袍僧人搭梯采茶的照片,并写过记录的文章。据他回忆,当时的茶树生长状况良好,每年寺庙里的僧人可采下不少茶叶自制自饮。

三十年后,我也赴感通寺探茶。入寺只见香柏古劲,苔色青青,钟罄声清脆穿云,正殿里师傅正在午课,两位慈祥的老居士打点着素斋。我们一行人不敢贸然进殿,就先去探望那两株著名的古茶树。大殿东侧一筑小院,月门处一树粉色丁香开得冰清玉洁,估计是昨夜雨骤,地上落了不少花朵,直叫人不忍踏足。绕落花而行,古茶树就在眼前,一株靠院墙,一株稍居中。叶形窄长,树高约五米,主干有大碗口粗细,在一米六七处分为四条枝干,另一条甚粗壮的不知何故被截了去,所喜余下的枝叶被雨雾娇阳滋润得青润茂密,茶果累枝,每年茶季灰袍僧人搭梯采茶的就是这棵茶树。

随后,细雨绵绵,感通寺知客法鑫师给我们每人找了顶竹斗笠戴上,冒雨和德天居士带我们去后山拜担当和尚墓。和尚墓塔与静静底安坐在青山深处,松涛起伏,可近俯满山的小茶树,可远眺碧波万顷的洱海。记载中:癸丑孟冬示微疾十有九日,辰起端坐辞众,书偈曰:“天也破,地也破,认作担当便错过,舌头已断谁敢坐。”掷笔而去,就此圆寂。素仰老和尚风骨,诗画双绝。随缘至此,绕塔三周,聊表崇敬。

不远处是大理佛教协会首任会长、感通寺住持惟昌法师之墓,墓畔就是“寒泉”所在,这一名士高僧烹茶论诗处泉源虽在,寒泉亭已无存。听闻寺里有意恢复,在此敲词煮茗指日可待。站在此地,满眼目的山水风光,更可感受到“一笑皆春”里的天地情怀、融融慈悲。

关键词: 古寺古茶守禅音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