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品性善良的孩子(三)
四、教养孩子成为有用之人
在这五花八门的社会里,到处充满了陷阱,以致身为父母越来越担心孩子会误交损友,染上恶习、无法自立等。其实,预防孩子变坏的重点是我们如何教导孩子,防止孩子养成错误的价值观,做出错误的判断,同时要教导孩子如何去判断事物。
其实这件事,可以从好几个方面和角度来看。一般而言,先辈们都有很好的教养方法,它共有四项:
(1)当孩子的好典范
这一项是最难的,因为很多父母亲,连自己也不知道本身的条件符合吗?既然我们要当孩子的好典模,就要先确定一下自己的道德行为是否合标准。
因此,释迦牟尼佛就提出了五戒(佛教之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来作为衡量,因为这是生而为人的基本准则。但现在的人都没有持五戒的习惯,而且做事都是随心所欲。这样怎么会有好的典范让孩子效仿呢?
所以,当我们说孩子不好时,也要先自己反省一下:“孩子到底是从哪里学到不好的习惯”。孩子口不择言,大多也是父母那里学来的,因为孩子就像块白布,不知道黑白对错。
如果我们想要孩子做个好人,就要让他们从基本学起,先让他们持好五戒,然后再求他们往其他的方面发展。
(2)教导孩子阅读有益的书籍
说到“阅读”也是一样,因为孩子需要阅读,才能增加知识,因此,我们应该谨慎地为他们选择有益的书籍,并且陪他们一起阅读,从中了解他们的进展。但现在的问题是,他们可以自由地从网站上,下载一些危害身心的资讯,甚至是暴力游戏。我们一定要小心防范,以免孩子步上歧途,让他们时时刻刻都感受家庭的温暖。
泰国古代有一句俗语:“爱牛要拴、爱儿要打”,但现在应该改为:“爱牛要拴、爱儿要给时间”。如果说我们一直找借口说没有时间,人生就不平衡了。人生不是只有工作而已,应该要有私人时间,也要有家庭时间,人生才会平衡。父母一定要找时间陪孩子一起去书店,教导他们如何选择适合的书籍,指导他们的行为。久而久之,他们自然会选择有益的书籍来阅读。
(3)为孩子寻求良师
“老师”对孩子的学习很重要。老师就如外在环境的因素,他们是孩子的模范,教导孩子道德伦理。其实,不只是学校的老师。我们孩子想要从环境中学什么,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学。我们的责任是从旁监督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选择自己要走的路。
因为我们不可能一整天都跟在孩子身边,所以一定要好好地选择良师教导。其实也无需一定要到名校去就读,只需找一个环境给孩子学习就行。因为考到第一名的人,也不一定能成为有用的人、有钱的人。时代一直在进步,学习也要与时并进,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
(4)让孩子结交善友
最后一项是“让孩子结交善友”。在“吉祥经”里,解释得很清楚,不结交愚痴者、要结交智者。理所当然,我们的孩子一旦与损友交往后,就有可能跟着他们学坏。尤其是当他们没有跟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为所欲为了。
我们一旦发现这种现象,就要立刻提醒他们,好好劝说,直到他们明白为止,而不只是一味地阻止。教养孩子要有技巧,就像做生意一样。其实,我们在教导孩子要怎么样结交朋友的过程中,也就等于给自己反省的机会,到底我们是怎么去结交朋友的。
有些父母送孩子出国留学,年纪小小就考获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可是,他们回国了以后,却不接受佛陀的教诲,不相信今世与前世。他们不在乎有错误见解。他们究竟从那里得到这种想法,那就是从他们的外国朋友那里得来的。
他们回到泰国的传统环境中工作,说话无礼,没有尊卑之分,态度恶劣。因此,不管他们的知识学位有多高,却由于他们的处世待人没有分寸,结果谁也不会接受他们。当得不到大家的认同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尊心受损而辞职,甚至觉得自己很失败。因为他们的不知道,只拥有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谦卑有礼,懂得如何与人相处,诚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所以要让孩子成为有用之人,就应该提供这四种环境给孩子。那么,当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成为有理想、通达人情世故、品行良好的人。如此,父母就能放心的让他们离开自己的怀抱,迎向未来,开创事业。
五、养成孩子节俭的习惯
孩子未来是否能成功地开创事业,重点在于他们能否节俭。可是,要怎样培养孩子具有节俭的习性呢,那父母就必须用适当的方法,并且要有原则。首先,父母本身必须要节俭,才能当孩子的典范,而孩子也才会养成节俭的个性。
我们必须从小教导孩子养成节俭的个性,那就是:
(1)懂得金钱的价值
每当孩子向父母要钱时,父母必须先要仔细问清楚,到底要拿钱去做什么,是否有必要?就算要用钱,若没有适当理由,就不应该给,同量,要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不给的原因,虽然孩子会不满意,但也要坚持,别为了觉得不耐烦,而给钱了事。别让孩子以为,钱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一定要让他们知道,父母所赚来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用血汗换来的。这样孩子才会知道钱的价值,并谨慎地使用每一分钱。
(2)懂得不使用奢侈品
如果是奢侈品,而不是日常生活必需品,父母就千万别买给孩子。如果是必需品,非买不可的话,最好尽可能找不贵重的物品来代替,然后向孩子解释,好的物品价钱不一定要很昂贵。同时要教育孩子懂得爱惜物品,并且能够物尽其用,不要随便把物品丢弃。当东西坏了,要教导他们懂得自己维修。
(3)懂得利用闲暇的时间
父母应该教导孩子,利用闲暇的时间,亲手制作物品,这能增加孩子的智慧,尤其是玩具,让孩子自己制作,或自己装配零件,这样孩子不但学会自助,而且也会因此而感到自豪、更有信心。除此之外,为了使孩子知道节约,以及懂得自己赚钱,应该教导孩子如何对金钱安排预算,如何才不会超支。
(4)懂得储蓄
找个扑满让孩子把剩下的零用钱存起来,或教导他们把储蓄的钱拿去存放在银行里。
当孩子在特别的日子里,例如:生日、春节等,从长辈那获得的红包时,父母应该教导孩子把这一笔钱存进银行,作为教育基金,别让孩子觉得钱来的容易,否则孩子将无法体会金钱的真正价值。
(5)选择与节俭的朋友交往
孩子的朋友,如果很奢侈,爱乱花钱,不懂金钱的价值,那么,就要设法劝阻孩子跟他们交往。相反地,如果他们的朋友懂得储蓄,肯帮父母作家事,那么,就可放心让孩子与他们交往。这样,才能互相学习,一起往好的方向迈进。任意挥霍金钱是孩子最大的敌人,对此父母不可不慎。
(6)在佛日或假日持守八戒
当孩子已经长大了,就应该带他们到寺院去,教导他们持守八戒,以便让孩子知道,有一些东西,他们可能认为在其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事实上那些都是奢侈品,是不必要的。比如:去看电影、看戏、化妆、擦口红、打扮、追求时髦等。
当试着持八戒一阵子后,就会自己体会奢侈品其实是不必要的。而且为了增加效果,父母也有必要持守八戒,当孩子的典范,守持八戒将养成孩子节俭的个性,将来才能计划生活的预算能够安心地过生活。
若每个家庭都能这样的话,将对家庭未来的经济有所保障。父母所遗留下来的财产,会使用在正当地方,即使父母没有留下任何财产给他们,他们也肯定会自己创造一番事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二十多年以来,在曼谷长的孩子,成年后总有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曼谷的交通总是那么阻塞,其他国家也有很多汽车,为什么他们不像我们一样有严重的塞车问题?”
这个存在几十年的问题,就是缺乏培养守纪律的结果,是给泰国孩子一种真实写照。
有一位法师对此事提出了观点:“交通阻塞是由于大家互不相让,大部分的泰国人都犯下错误,就是对教养孩子的方法不正确。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小孩发生争执,互不让步,母亲会劝阻吗?其实大部份都会劝阻,然后再加以处罚,但有时候却会判断错误。”
“这种观念,日本人非常反对。他们认为小孩再怎么互相扭打,也不会被打死。因此,如果小孩吵架,父母都不会去阻止,只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老大也许对老么太凶了些,但是老么也要学会方法,让老大作出让步,这样事情就会解决了。或者若老大对老么太过分,老么就不会跟他玩,那么,老大就会想办法讨好老么。这都是他们需要自行解决的事,而不是需要父母出面来解决。”
“但泰国人并不是那样,每当泰国人发生口角,必须要有第三者来劝阻。每次发生叛乱,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都必须出面调解。试想,倘若有那么一次,国王来不及阻止,那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泰国人的另一种个性,就是爱自由,在国外居住的泰国人,也不团结。所以每当发生事情时,也不要到哪里去找长辈调解。同样的,其他国家的人,虽然到国外去居住,但他们却也可以和睦相处,团结一致。当发生争执时,他们不需要其他人来协调,都能自己进行谈判,和平解决。因此,了解国情对于教养孩子也有很大的帮助。”
“通常在会议上,西方人都会辩驳个你死我活,但一旦开完会,事情就结了。日本人也一样,虽然私底下不和,互不相让,可是在工作的地方,他们也会认真地开会、公私分明,一旦离开会场,就各走各的。但是泰国人这样公私分明,就办不到。这就是没有培养孩子遵守基本纪律的后果。”
“这还不够,日本人最怕的事情就是,怕不被团体所接受,可是泰国人却不在乎,我行我素。”
“如果问日本人,为了让人民能以大众的利益为主而训练了多久?答案是很久了,经历数百年的训练。当然在这期间,牺牲了不少的生命。他们从镰仓幕府统治国家的时代,就开始这种政策了。”
“有个故事说,在镰仓幕府时代,由于日本常有内战。每年的雨季初期,幕府就会派武士到村子去征收粮食。假设有一百户人家,不管收获多少,一旦到了旱季,武士们一定要把装潢稻谷的一百牛车带走,他们根本不管每一家有几口人。
只要那个村子有一百辆牛车,就会安全,否则,就会遭遇横祸。例如:这村子大概只有八十辆牛车,武士就会把这八十辆牛车全带走,然后把村长的头砍下,并把他的妻子和孩子带走。之后还告诉村民,明年他们将会再来取走一百辆牛车的稻谷,加上今年所欠缺的二十辆牛车,总共是一百二十辆牛车。”
“临走之前他们还会选出新村长,这样还不够,还会把村民的妻子和孩子都通通抓走,因此大家为了保全自己与家人的性命,才会互相团结,共同抵抗敌人的残害。
如果有哪个人不认真工作,还继续把他留在村子里的话,那么,将无法凑足一百辆牛车,村民就会决定把这个人赶走。当这个人想搬到其他的村子里去时,那里的村民知道了这种情形后,也不愿意让此人住时宜入村子里,因为怕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因此,日本人最怕的就是被团体排挤,而泰国人却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日本人是以生命换来这样的合作经验,所以他们对人的管教才会非常严格,而这种做法已经实行了数百年。”
“若问为什么要这么严格,答案就是他们的国家到了冬季时,天气非常寒冷;在雨季时,雨会下个不停;在夏季时,天气非常炎热,粮食得来不易。但是泰国天气很好、丰衣足食,所以泰国人才会养成这种慢条斯理的处事态度。”
“总而言之,我们交通会这样的阻塞,追根究底,乃因为在教养与培训上出了问题。”
“不过,日本人的培训方法也是一样,各有利弊。优点即是大家能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地面对困难,缺点即是失去自我。
若遇到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问题,他们就会有麻烦,必须全体受到处罚,有时还会受到很严重的惩罚。谁都不会给你面子,因为必须一起接受惩罚。
“至于我们的国人太爱自由了,自由到道路不够让车辆行驶,这才造成严重的塞车问题。每天至少要塞上几个小时。既然知道了情况,就要学习忍耐,然后慢慢改变个性,这要先从自己开始,别太随性,别太放任。”
“因为要彻底解决交通拥挤的问题,首先必须要改变心态,让泰国的小孩重新培养守纪律的习惯。”
根据法师上述所说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其实,日本的汽车数目不少于泰国,可是日本却能解决公共交通的问题,那是因为他们在历史上,曾有严厉的政府贯彻施政方案,必须遵守社会的纪律。因此,我们的家长应该要全心全意地、认真地教导孩子,无论私事与公事上都要严守纪律。
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这世上快乐地生活,并带领大众脱离困境。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漫步在广阔的大地上,开创事业,有如日本人一样,能在这世界上因发展神速而闻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