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

亲情、人性与金钱

1970
01/01
08:00
评论

  有句话曾经风靡一时,许多人认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叫做“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他们认为:只要有了金钱,就可以拥有一切,什么房子、车子,品尝山珍海味,享用高档名牌,游览名山大川,应有尽有;只要有了金钱,可以疏通一切人脉关系,可以乐施好善,可以扶贫济困,谓之有钱能使鬼推磨。也有人不赞成这样的说法,说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人生一世,一天只吃三顿粮,睡觉只要三尺床,欲望不能无止境,超过“度”,“质”会转化。钱多了是存在银行给别人用的,放在家中提心吊胆或者是数着玩的,露富、掠富甚至能带来杀身之祸,谓之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方面可能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另一方面可能是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但是,我们可能都没有深刻地反省过,我们的家庭生活、我们的社会活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我们的亲情(同志情、战友情、师生情、爱情、手足情......)是围绕什么开展的呢?是金钱在起核心作用吗?是万能的金钱在起引力作用吗?面对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对照那些浮躁骚动的人们,我们是否深刻地研讨过,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仁义道德”的千年古训可以被“金钱”取代吗?我们祖祖辈辈奉为信条的“忠信礼孝”可以因“金钱”而被遗弃吗?

  中央电视台在教师节前夕,分集播放了最美乡村教师的动人事迹,凡是看了报道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翛然泪下。他们放弃了在城市和条件优越的地方的工作,来到了穷乡僻壤和条件非常艰苦的山村,任劳任怨、无私无悔地一干就是二、三十年。他们只有一个信念,让大山的孩子走出大山,字字句句,掷地有声;大爱大德,比山高,比海深,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脑海里有金钱在驱使吗?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什么呢?

  最近,中央电视台播了很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值得大家深思:

  1、两个人为争一座位,在地铁里打得头破血流,最后被公安机关传讯,其中一人竟是年过六旬的老者;

  2、几位老人在地铁上从口角开始发展到打出大手、老而火更旺;

  3、一中年妇女脱掉鞋子强占两个座位,身旁站着很多乘客而旁落无闻;

  4、两位妇女为一座位打得难解难分、一直打到下车;

  5、一对情侣在公共场所若无其事地“热火”,附近有老人和小孩。

  现在为一小事而互不相让、动辄饱以老拳已不局限于年轻人,好像开始向老年化、妇女化蔓延,我们不得不发出疑问,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真的变得浮躁了吗?这些人将“尊老爱幼”抛之脑后,把社会公德忘掉一干二净,把亲情和人性视同儿戏,身为人父、人母,他们在家里是如何影响、示范子女,又是如何言传身教自己的后代呢?

  道理是不用讲深的,金钱代替不了亲情,金钱也湮没不了人性。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老祖宗留下的“仁义道德”要求炎黄子孙:不管财产多么富有,不管地位多么显赫,决不能让它们代替亲情;不管人生多么精彩,不管事业多么辉煌,决不能让它们影响人格、扭曲灵魂。

  有个朋友和我说:只要有人比我贫困,我就是富有的人;只要有人比我走得早,我就是长寿的人;只要有人身体比我差,我就是健康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亲情和人格是不能改变的。他还说,有人说他无追求,是“阿Q”。我说,你不是“阿Q”,“阿Q”是愚昧、麻木,你是大悟、理智。我非常赞成他的观点,心理健康,身体才会健康;心理阳光,人才有亲情。开国中将孙毅曾自撰对联挂在书房:境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众;学问莫言我胜于人,胜我者还多。多么谦虚的美德,多么宽阔的胸怀,多么崇高的境界。

  不管社会如何快速发展,亲情和人性不能丢;不管拥有多高的地位和财富,“真、善、美”要发扬光大。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