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

池莉专访:我们的教育让学生都“立”不起来

1970
01/01
08:00
评论

  池莉:我写“立”,是恨教育。现在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学校的还是社会的,都让孩子立不起来,一个孩子拖累父母一辈子自己也久久地不得其所,这算啥事啊?!

  锐读:您女儿亦池毕业后居住在英国伦敦么?她现在靠什么自立?她的工作是自己喜欢的么?对未来生活有何打算?

  池莉:我女儿硕士毕业后就上班了,靠工资自立啊。事实上她念书期间就找到了工作,早就在实习和上班,获得的报酬足够她自己吃饭,获得的经验也足够她再找别的工作。在英国,只要愿意劳动,没有养不活自己的。我这孩子比较憨,到现在为止,除了一直都知道自己喜欢玩,还没有发现别的爱好。她不计较也不要求工作是自己必须喜欢的,她的观点是:工作就是做好份内事情并获取报酬。实在不合适就换一份工作。

  未来生活打算?我没有为她设计,她自己似乎也没有太具体的设想。她认为未来既不可预知,也就无须设想,我完全同意她。我也就不用替她找工作,不用到处求人,乐得轻松自在,挺好的。

  锐读:《立》这个书名是您定的么?何为“立”?

  池莉:书名《立》当然是我取的。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可以自立于社会了,就算是“立”了。“立”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毕业,专业文凭不算“立”,只有孩子靠谱了,懂事了,达理了,身心健康,能够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父母可以彻底轻松和放心,这才算“立”。

  锐读:亦池从出生到如今硕士毕业走向社会,这个过程花了23年,您以这场写作来观照她“立”的全过程,与之前的写作相比,有什么别样的感受?

  池莉:我写“立”,是恨教育。现在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学校的还是社会的,都让孩子立不起来,一个孩子拖累父母一辈子自己也久久地不得其所,这算啥事啊?!

  对孩子的教育就是生活方式,

  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锐读:您总结说,最好的教育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话该怎么理解?怎样的生活方式才能造就好的教育?都说现在国人的物质丰裕,精神匮乏,在这种环境里,教育是否更需要强调精神生活?

  池莉:对孩子的教育就是生活方式,物质的精神的,是一个统一体,不可偏重。国人的物质丰裕又是一句瞎话,坏的食品坏的医疗坏的教育等等,越多越糟糕,越多越贫瘠。这样的物质方式就是这样的精神方式决定的。

  锐读:您希望女儿形成怎样的一种金钱观?在这方面对女儿都是如何教育的?这一点,您书里似乎提到的不多(也有提到她用钱比自己还节俭抠门)。像她通过翻译《致我离家出走的女儿》得到一笔不低的版税,怎么花,您提过建议么?

  池莉:节俭是永远的美德,无论有钱还是没钱我一直这么教育孩子,教育到她现在比我还抠门,连所有购物袋都积攒着,反复使用直到坏掉。我买东西首先看自己喜欢的,她首先看价格标牌。她的稿费和工资怎么花,我不知道,也没有问过,人家是成年人了有自己的隐私嘛。不过我知道她绝对不会乱花,就是在听音乐会、看歌剧、旅行等方面比较舍得花钱,其他不会金钱本身没有意义,要看用在哪里这也是对她的教育,花出去的每一个铜板,都要能够激起身心真正的愉悦,这才算富翁。

  咱孩子的定位就是普通人,

  让她经历普通人该经历的一切

  锐读:在您看来,中国教育中的“毒”有多深?有些网友说,有一定经济条件和地位的人才有能力抵抗,而普通人只有痛恨、无奈。您觉得作为一个母亲,或者一个孩子,想以自己的方式对抗这种现实,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能力?

  池莉:中国教育之毒,猛于虎也,吃人啊!多少孩子多少家长的精力、心力、财力被吞噬了,最后啥结果呢?最后结果是即便上班了也还是要靠父母买房娶妻,即便生儿育女了也还是靠父母带孩子,工作中还充满焦虑、疲惫、潜规则,但已经发现体力不支了,生病了,各项指标高上去了。

  教育理念和方式,并不靠经济条件和地位来决定,现在所谓富二代官二代教育失败的多得去了。任何人都可以确立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只是你是否想到了?是否想透了?是否做到了?

  锐读:书中专有一节讲“孩子的强大超出想象”,您感叹孩子比自己想象的更有生存能力。并不是每位家长都能发掘孩子生长和生活的智慧和能力。是不是像你们那样,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实行几条原则,养成一定的生活习惯,才会更有效?

  池莉:做父母的一定首先要意识到自己应该怎么做父母,你得根据自家的条件和特点,营造一种更适合自家孩子的生活方式。教育首先是你们自己家的生活方式。

  锐读:据您的讲述,“我们是60分万岁主义者:少一分流泪,多一分太累”,女儿一路走来一直是有惊无险,大考都是险过。这恐怕跟您认定孩子不是天才,只是普通人有关吧?您怎么理解“出类拔萃”、“潜力”这类词语?您内心里有将女儿与谁对比过么?

  池莉:为什么要跟别人比?我从来不!也许做母亲,首先要过的一关是:驱除自己虚荣心。如果你是真爱自己孩子,那么:你的孩子就是最好的!社会上任何的荣誉、夸赞、所谓出类拔萃之类东西,都是身外之物,咱做母亲的不要!咱这个母亲就是孩子遮风挡雨的港湾,不可以让任何身外之物来压抑自己孩子!至于孩子自己乐意怎么奋斗怎么努力,那咱做母亲的,坚决支持就好。咱孩子的定位就是普通人,让她经历普通人应该经历的一切,普通人能够吃的亏,咱孩子都应该能够吃下去。对孩子普通人的定位,也正是一种教育。

  现在的教育异象,

  小说的虚构已经苍白无力

  锐读:您在前不久的母亲节时说,不管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多沉重,我们绝不被压垮,我们坚决要用自己的脑袋做自己想做的母亲。我已试过,可以的。让自己和孩子都幸福,就需要特立独行,走自己的路,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可以这样说么?

  池莉:是的。我们的不幸往往在于我们是为别人活着的,老是在想:别人会怎么看?怎么别人都那么做?会不会被别人笑话?我们就要比别人强!如果你真的能够放弃别人,只想自己的孩子合适不合适,就可以了。

  锐读:您的同事、武汉作家徐世立去年出了本纪实文学作品《一个孩子的战争》。他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像您、王朔、《哈佛女孩刘亦婷》作者刘卫华等出过教育子女书的作家、编辑,几乎都是在作品里写成功的女儿,奇怪的是很少人写教育儿子的经历,更没有人写失败儿子的经历。你觉得这个奇怪么?您是否认为,他专写家庭教育中的苦难和拯救与您自己写的有所区别?

  池莉:孩子就是孩子,教育就是教育,性别不重要。我只注重教育本身。

  锐读:从《怎么爱你也不够》到《来吧孩子》,再到这本《立》,都是反映您陪同女儿一同成长的自传性纪实作品。有没有想过用小说,也就是虚构的手法来写家庭教育这个话题?

  池莉:不会写小说的。现在的教育异象,小说的虚构已经苍白无力。

  锐读:很多女性在职场和男性一样奋力打拼,把自己的前途道路设计规划得特别长远,却唯独没有留出生孩子这个环节。您对她们有什么话说么?

  池莉:孩子嘛,想要就要,不想要也可以不要。假如我的育龄是现在,是眼下,我大概也会选择不要孩子。这与个人前途、设计、规划都无关,只与教育、食品、空气、医疗有关。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